1.176 众盲摸象

熏香如风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啦啦文学网 www.lalawx.com,最快更新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!

    正如勃海王刘悝求中常侍王甫复国,许谢钱五千万。诸侯王遣使上京,有求于内官。两汉以来,屡见不鲜。

    又如大将军梁冀与顺帝美人友通期,私通之事。今汉,亦非个案。

    譬如,东海靖王刘政。其父乃光武长子,废太子东海恭王刘疆。刘政“婬欲薄行”,其叔父,中山简王刘焉薨,“诣中山会葬,私取简王姬徐妃,又盗迎掖庭出女。豫州刺史以及鲁相奏请诛(刘)政,有诏削薛县”。

    刘政不但盗迎掖庭出女,甚至私取简王姬。有司奏请诛之,然不过削一县而已。

    类似汉室秘闻,宫廷禁忌,旁人不得而知。然黄门内官,却一清二楚。只因,侍奉君王身侧。汉室之事,凡有风吹草动,焉能瞒过。

    逸乐舍中。黄门大内官,各有心思。

    此时,已有定论。永乐太仆封谞,可证董太皇,暗中产子。掖庭令毕岚,可证董太皇曾夜入蟾宫。然究竟被何人所污,时下尚无定论。

    更有甚者,为董太皇接生之太医令张奉,曾言董侯有“日角之相”。此乃帝王之相也。换言之,此子必然不凡。

    故赵忠所言。董侯或出汉室,绝非空谈。

    “平原王,何所求?”赵忠追问。

    “欲并马贵人汤沐邑也。”毕岚答曰。

    平原王刘硕,乃桓帝二弟。建和二年,灵帝更封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,留博陵,承父刘翼香火。又尊刘翼夫人马氏,为孝崇博园贵人,以涿郡之良乡、故安,河间之蠡吾三县为汤沐邑。刘硕嗜酒,多过失,桓帝令马贵人领平原王家事。后马贵人薨。循例,汤沐邑当有子嗣所承。彼时,桓帝三弟,勃海王刘悝,已举家下狱死。故只剩平原王刘硕,可承三县。

    后事,众所周知。先帝析分博陵,增封蓟王(详见:《陇右·1.47 再增三县》)。平原王刘硕,终未如愿。

    彼时,合肥侯亦求徙封大国。先帝问政。尚书令曹节,深谙圣意,皆谏言拒之。

    “河间王,又何所求?”赵忠逐个询问。

    “亦不出封国之事。”毕岚答曰。

    河间王刘陔,乃河间安王刘利之子。与先帝,皆出河间孝王刘开一脉。乃桓帝孙辈。然国事如何,皆与永乐隐秘无干。且看那夜蟾宫之上,究竟何人所为。

    奈何,长乐太仆段珪,饮药而死。蟾宫毁于大火。大长秋兼尚书令曹节,亦亡故。死无对证,无迹可寻。

    “王太后相召,当作何答?”毕岚求问。

    “据实已告,莫相遮。”赵忠言道。

    “善。”毕岚既来,已有必死之心。毕竟,满门家小俱在函园。譬如段珪明知,被张让、赵忠构陷,然为保家小,仍饮药而亡。可比此时,毕岚心境。

    “或有一人可问。”何苗忽言。

    “何人?”众人同声发问。

    “童子申。”何苗语透深意。

    封谞试问:“卫尉之意,童子申必有未尽之言。”

    “然也。”何苗以己虑人:“王上与董太皇,华室相见。唯童子申,侍卧榻之侧。咫尺之间,焉能不见?”

    言下之意,蓟王所呈,天下权柄。童子申必然亲见。闭口不提。必有难言之隐。

    “童子申何在?”毕岚忙问。

    “取名董箕,入王子馆为侍子。”封谞答曰。

    “何不召来?”毕岚试问。

    “紫渊王子馆,乃诸王子所学。非王命不可离也。”赵忠言道。

    试想,蓟王子起居求学之馆。蓟王焉不持重。守备森严,进出有令,乃是必然。紫渊本是蓟王所建别馆,后扩六国馆。再改王子馆。虽名馆,实则离宫也。蓟王择良师益友,相伴诸王子。用心可谓良苦。尤其八王子,蓟王纵远征在外,亦或是日理万机,亦不忘言传身教。“学而无用”之说,国人津津乐道。与“无为而治”,颇多异曲同工。

    一言蔽之。王治相,相治官,官治吏,吏治民。

    王学之道,便在于此。

    窥蓟王行事,可见一斑。为楼桑少君时,事必躬亲。为临乡少君侯时,已有左膀右臂。今为大汉一藩,文武百官,鼎盛吏治。

    “可恨宋奇不在。”苦思无果,束手无策,宋典仰天长叹。

    王太后既召宋奇,必莫大相干。永乐之事,牵连甚广。然多各执一词。好比“众盲摸象,各说异端”。皆未能窥其全貌。

    舍中众人,皆心有戚戚。

    董侯身世,与今汉时局,息息相关。

    河北皆传。若坐实董承非出汉室。蓟王当立麟子为帝。行拨乱反正。

    如此。不费一兵一卒,汉室三兴。麟子阿斗称帝,蓟王当封太上皇,临朝称制。

    “太上皇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史记》。秦始皇,平定天下,除自号“皇帝”,还“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”。彼时,庄襄王赢异人,已去世多年。

    待汉高祖称帝,下诏:“诸王、通侯、将军、群卿、大夫已尊朕为皇帝,而(刘)太公未有号,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。”时刘太公,仍在世。

    “太上皇”,虽为尊号,然却不问政治。蔡少师释曰:“太上皇,不言帝,非天子也。”颜师古亦注曰:“天子之父,故号曰皇。不预政治,故不曰帝也。”

    “太上皇帝。”与“逸乐舍”相距不远之“和乐舍”中,南閤祭酒许子远,一语中的。

    和乐,语出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:“鼓瑟鼓琴,和乐且湛。”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亦有:“百姓和乐,政事宣昭。”乃鸾栖馆中,精舍之冠。常为二千石,相聚小酌。

    “太上皇帝。”门下报馆丞陈琳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两汉以后,始现“太上皇帝”之尊号。如十六国后凉天王吕光、北魏献文帝拓跋弘、北齐武成帝高湛、唐睿宗李旦等,退位后均自称“太上皇帝”。

    “太上皇帝”,虽源于“太上皇”。然一字之差,云泥之别。

    号“太上皇”者,好比“赵主父”。年事已高,退位让贤,唯恐少主年幼,不足持国。故尊“太上皇帝”以镇之。欲使家国大权,平稳过渡。

    譬如,拓跋弘退位,“国之大事咸以闻”;高湛退位,“军国大事咸以奏闻”;李旦退位,“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,自称曰朕,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,并自决之,其处分事称诰、令”。

    据此可知,“太上皇帝”纵禅位,仍掌皇权。

    甚至凌驾于,皇帝之上。